尋覓樹林裡的麻雀
- Warren
- Mar 24, 2021
- 3 min read

詹醫師一向熱心公益,常常參與義診,造服鄉親。這次他到家扶中心,看到弱勢家庭的孩子
們,我也有很多感觸。老同學希望我能夠抽空寫一寫勵志的故事。我也想把自己經歷過,比較難忘的,寫下來和大家分享。
記得有個開小餐廳的顧客,為了女兒申請大學的問題,傷透了腦筋。
女兒非常懂事,下課後常常到餐廳幫忙,等到打烊收拾乾淨後,還幫忙清點存貨,準備好明天的訂貨單。品學兼優的孩子,雖不在美國出生,英文特別出色,還參加高中新聞的編輯組,當上總編輯。可是在申請大學時,她只想唸伊利諾州立大學在香檳城校區,她的理由是州立大學學費便宜,距離芝加哥也近。還考慮到父母親很快就要面臨弟弟唸書的學費問題。
就這樣,我答應下班後到餐廳,和他們的女兒單獨談談。
見面時,我稱讚她的貼心,為父母著想,也為弟弟著想。同時,我提醒她:她的優點可能會是缺點,是不是在設計求學過程中,自我設限,變成沒有必要的路障。
她同意會多申請兩家,不讓爸媽擔心。
反正伊利諾大學是"safety"保障名額般,一定可以進得了。
有沒有考慮長春藤盟校,像哈佛大學之類的學校。她曾經夢想過,但覺得不切實際。學費太貴,東部的生活費太高,而且都是全世界的精英聚集的學府,壓力太大了。
的確,哈佛大學不是成績好就可以進得了的。
暫時,我們來一起做做進入哈佛的夢:
成績單已經在那了,改不了,但已經不錯了。怎麼樣才有"出類拔萃"的亮點:沒有運動專長,沒有藝術音樂天分,沒有其他參加公益慈善的成績,像Peace Corp, 到非洲落後地區的慈善活動,反正也來不及做這些事。
但是,妳有學校校刊編輯的頭銜,別人沒有。
我們研究如何把這"出類拔萃"的亮點,更令人注目,更令人感動: 當初為什麼想當新聞編輯?如何克服英文是笫二語文的困難?除了英文進步,還學到什麼?有什麼可以透過新聞幫助其他的人?新聞的社會責任是什麼?移民大熔爐的美國,以一名移民的身份,怎麼才可以使種族更融合?宗教自由和人文社會的互動,怎麼才可以維持長遠而真正的世界和平?在紛紛擾擾新聞自由的旗幟下,如何完成中流砥柱的責任?
還談了很多人生哲學的理念,calculated risk 盤算過的風險,是一輩子都會面對的,路是人走出來的。
她明白了,她需要勇敢地走出”comfort zone”, 舒適區,冒險地嘗試新的挑戰。
她同意申請哈佛大學,聰明的孩子已經大概想好怎麼寫"essay “ 申請論文報告了。
那很好,也同時申請獎學金?
她也同意了。
不到一個半月,她拿到哈佛大學的”early decision”入學許可和四年的全額獎學金。
她 從哈佛大學已經畢業多年了。
接觸更多不同的族群,才深深體會到,不是每個人都像我們一樣的幸運,有書可以唸,還有父母老師鼓勵我們唸書。
以前當班長時,跟著老師家庭訪問,才知道有許多同學在農忙時期,都要留在家裏幫忙,不能上學
在台灣的家扶中心,政府有多少預算編列幫助這些弱勢家庭的孩子們?
麻雀只要有人關注、鼓勵加上勇氣,總有機會在枝頭上變成鳳凰的一天。
我們都知道下一代的教育非常重要。
我們有愛心、有耐心,在家扶中心,在社區裏,多找找那些需要關愛的眼神,或許他們還在樹林裡,也或許就在我們的身邊。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