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老外親家

  • Warren
  • Sep 22, 2024
  • 6 min read

Updated: Nov 14, 2024

ree

當年吾家有女初長成,期待三個女兒可以嫁給漢家郎,找到同文同種的婆家。


從小就開導他們,學業事業很重要,家庭更重要,千萬避開自私、心胸不開朗的對象。她們卻提醒了一句:連她們都是自我中心的世代,要找到不自私的人,可太難了。


經過一番努力後,她們結婚了,結果還是為兩老撮合三門老外親家。

 

以前婚嫁的禮俗,嫁女兒要有聘金彩禮、喜餅嫁妝之類的,在異國他鄉都隨俗簡化成零,何況現代子女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安排,加上不同文化背景,更需要溝通協調,希望能夠做到符合雙方禮儀又皆大歡喜,這就是當家長最大的祝福與願望。

 

為了商討大女兒的婚禮,接受準親家的邀請,飛到加州灣區阿瑟頓市(Atherton),享用準親家母親自下廚烹調健康美味的午餐。彼此寒暄一番,很快地就進入婚禮安排的細節。


一畝半大的家園:室內布置,明顯地多出幾幅多面角度拍攝的拉什莫爾山(Mount Rushmore)總統雕像,和修建中藝術工匠在大岩石上依纜繩維繫安全的雕琢施工照片。


從側門走入後院,步入長廊似的葡萄架底下,踩著整齊的紅磚走道,連通到離泳池不遠的幾棵大樹,玫瑰花叢和一些不知名的花樹圍繞的一大片後院,這就是他們的大兒子和兩個女兒舉辦婚禮的草坪。希望我們同意這次婚禮,可以按照舊例,圓滿所有子女都在這個家舉行婚禮的心願,他們會負責在加州所有的婚宴費用。

 

第一次嫁女兒,那來的經驗?也考慮到所有在芝加哥的親朋好友沒有辦法全都飛到加州。自然要成人之美,贊成在親家的玫瑰家園舉行婚禮,他們也同意幾天後參加在芝加哥的婚宴,這是第一門老外親家。


大親家親家母的祖先都是歐洲來的移民。親家是位退伍海軍飛行員,經營自己的太陽能板事業。他是個幸運之星常常眷顧的幸運兒。他在灣區辧公室廠房的租約,居然有人出價上百萬美元的頂讓費。兩年前,他的私人小飛機升空不到一分鐘出事,飛機毀了,親家只是小擦傷而平安無事。


親家母更是吃苦耐勞, 婚後生育四個子女,等他們長大成人後,她才重新回到學校攻讀心理學碩士博士學位,當心理輔導師。扶持家庭企業之外,對子女、孫輩的照顧更是無微不至,每年聖誕節聚會子孫滿堂,比東方大家族更傳統。子女的住家都離得不遠,她還雇用常年的保姆,隨時聽候指揮到子女家幫忙。我們的大女兒生產時, 保姆就來幫忙做飯帶孩子。


親家母談吐謙遜有禮,還有藝術家的風範,她對有困難的人,從不吝於伸出援手。


1976 年,親家母帶著孩子們,陪著她的媽媽到拉什莫爾山國家紀念公園,慶祝美國建國兩百年。

ree
1976 年大親家母抱著兩歲的大女婿攝於拉什莫爾山公園

照片中,親家母抱著才兩歲的大女婿,後面的背景就是她外祖父和舅舅:博格勒姆(Borglum)父子雕刻打造的四位總統山像。親家母把自己家族的藝術成就簡單地介紹一下,外祖父在芝加哥病逝時,舅舅接下重擔,完成這項偉大工程。至於為什麼挑選出這四總統:喬治.華盛頓、湯姆斯.傑弗遜、西奧多.羅斯福和林肯為代表?可以說這四位總統在美國的民主的進程中,有相當重要的代表性。但是這項偉大的雕刻山像座落在南達科他州,是印第安原住民遭受迫害最嚴重的地區,而令博格勒姆父子的藝術傑作蒙受相當大的爭議性。有機會,或許從親家母的舅舅家族,可以探索到有價值的第一手歴史資料。

 

ree

第二對親家是住在費城的猶太家族。親家是心理諮詢師,親家母是退休的幼教老師,對幼兒園的小朋友們,特別有耐心。


二女兒生孩子時,親家母在紐約布魯克林住家附近,租了一間小公寓,就近幫女兒「做月子」。大清早就開始幫忙,把我們從法拉盛訂好的「月子餐」溫熱,幫女婿做好早餐。有空時,就讀書,做瑜珈,還把晚餐做好。


晚飯後,她就回到自己租的公寓,讓年輕人學習初為人父母的生活。二女兒覺得猶太人和我們的價值觀非常相似:家庭觀念、重視教育、尊重子女的職業選擇,只要有興趣,不在乎收入高低。

ree
二親家親家母和孫輩們合照(06/2023)

二女婿比較喜歡學術研究,一直在大學授課當教授。直到我問起二女兒,這是受到那位家族成員的影響時,才知道二女婿的外祖父是一位勤奮實幹的科學家,卻非常寃地和諾貝爾醫學獎失之交臂。


親家母的父親:亞伯特.沙茨(Albert Schatz)在羅格斯(Rutgers)大學上研究所時(1944),年僅24歲的他就在土壤試管中發現鏈黴素(Streptomycin),成為肺結核(tuberculosis)的特効抗生素。不幸,這項世紀性的成果,卻被指導教授:瓦克斯曼(Waksman)侵吞而獨得1952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ree
二親家母的年輕父親,亞伯特.沙茨就是縺黴素的發現者(1944)

多年的纒訟,終於從被教授封存的實驗報告中,找到親家母父親才是真正的第一位發現者。雖然她父親 1951年得到美金11萬的賠償,並得到百分之三的專利權益,但是諾貝爾評審委員會卻遲遲沒有追查,錯失他應得的諾貝爾醫學獎的頭銜。

 

第三對親家是明尼蘇達大學的教育學教授。


親家母的祖母是烏克蘭的猶太人,早年移民到芝加哥市的上城區(Uptown)。現在芝加哥的北華埠是上城區靠地鐵沿線的一條街。自1975年以來,大批越南難民移居到亞皆老街(Argyle)附近。我經常出入百老匯街上的老郵局,是個有歷史故事的建築,建造於1939年,兩隻大理石雕成的美國老鷹屹立兩旁,氣勢非凡。

ree
上城區有雙鷹守護的老郵局(1939)

以前聽說過,上城區是繁華的猶太人區。有一個猶太教堂(synagogue),還有三個戲院:上城劇院(Uptown Theater), 阿拉貢(Aragon)戲院和里維埃拉(Riviera)戲院都聚集在勞倫斯大街和百老匯大街交口附近,可見當年居民的生活水平。聽說還有電影攝影棚也在這個區域𥚃,曾經被稱為芝加哥的好萊塢。後來大部分猶太居民北移到斯科基(Skokie)定居。這些劇院和大教堂都已經凋零荒蕪,只有阿拉貢戲院有時候還有一群年輕人大擺長龍,趕赴時尚樂隊的音樂會。而1922年(希伯萊曆法1922+3760=5682)建成的三層高頂的猶太大教堂,已經改變成公寓出租了。


ree
芝加哥上城區的猶太教堂
ree
猶太教堂建於1922年(希伯來曆法5682年)
ree
猶太教堂有大衛星的彩繪玻璃窗

今年六月,三女兒一家人回來享受美麗的芝加哥夏天。三女婿特意要求尋找上城的威諾納(winona)街和木蘭花街(Magnolia)街一帶,緬懷舅舅阿姨小時候曾經居住過的猶太老區。在過去一百多年不同的時光隧道裡,我在上城區工作了半個世紀,居然和三親家母的祖輩親人、穿梭在同一個社區角落。


親家母小時候經歷過反猶太的風潮,很多猶太女孩就針對「猶太鼻子」做了整容手術,避免受到嘲弄和歧視。她的家庭強調要受教育,學習專業知識,當猶太人很難被雇用時,才有能力自己創業,走出一條生路。


六十年代的嬉皮士浪潮席捲失落的年輕人,親家母的哥哥就熱衷追求虛無飄緲的大自然,現在隱居在科羅拉多州山區的小木屋𥚃,沒有自來水、沒有冰箱。親家親家母比我們年輕些,跨過嬉皮士的退潮年代,走回比較務實的生活態度,而在追求個人自由和理想時,還有很濃厚的浪漫情懷。


他們是學教育的,不反對孩子當律師,但更鼓勵他們研究人類學(humanity),從文學和詩歌陶冶心靈,才不致於淪於賺錢的工具。他們也贊成三女婿的弟弟經營農場。有一年,這個孩子種植的有機大蒜,受到電視家庭節目紅人:瑪莎.斯圖爾特(Martha Stewart)強力推薦,一時名聲大燥,差點忙不過來。


疫情期間,親家退休和親家母搬到聖塔克魯斯(Santa Cruz)大學繼續任教。天氣好,又離住在灣區的兒孫們不遠。


ree
與三親家親家母和孫輩的合照(06/2023)

人老了,自然就想和子女們的距離近些,享受天倫之樂。多年來和老外親家們相處,除了語文和節日慶典的文化稍有差異之外,大家都重視家庭教育,養育兒女就要把他們調教成知書達禮,處處與人為善,成長後,大家都嚮往子孫滿堂純樸的幸福。


現今社會很少人再談「孝順」的道理,而在老外親家們的家庭教育下,看到女婿們尊重雙方父母,展現兄弟姐妹間互相關懷的情感,給下一代子孫留下言教身教的榜樣,這些和東方的傳統理念完美吻合、零差距。


「門當戶對」其實就是在有緣相遇的少數人群𥚃,遇上價值觀相近,又願意相互扶持、相互尊重的伴侶,踏踏實實地過日子,祈盼有達成共同理想的一天。

 

  

09/22/2024 芝加哥

Comments


Commenting on this post isn't available anymore. Contact the site owner for more info.

Thanks for submitting!

© 2023 by Train of Thought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