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兒孫們尋根之旅的點滴

  • Warren
  • Mar 4
  • 5 min read
大孫女和小孫兒
大孫女和小孫兒

上個月底,三女兒傳來一個短視頻:半掩洗手間的門,從裏面傳來五歲孫子的歌聲。女兒説,她聽不懂孩子在中文學校學的兒歌,好幾天了,每次上洗手間,他總是拉開嗓門唱著輕快的節奏,滿心歡喜。

 

乍聽,居然是孟浩然的「春曉」:


 

我趕緊在YouTube 上找到兒童合唱版本的視頻,還「谷歌」這首古詩詞的英文翻譯,傳送到和三個女兒的家庭群組,藉這個機會,希望在美國土生土長的孩子孫子們接觸到中華文化的詩詞。小時候,我們沒有強迫她們背誦唐詩三百首。

 



回想岳父母提早從台灣退休和我們住在一起六年,幫忙照顧三個女兒,讓我們完全沒有後顧之憂。生活起居都說國語,給孩子打下堅固的基礎。那時候租賃《射雕英雄傳》《神雕俠侶》電視連續劇,也讓老人家打麻將之餘,還有些娛樂消遣。在這個耳濡目染的環境裏,三女兒對劇中的郭靖、黃蓉、楊過、小龍女等腳色都瞭如指掌。


小時候,她們在週末上中文學校,參加中文演講比賽。我們寫好演講稿,再用漢語拼音,她們就硬背下來,時常獲得第一、第二名。有一次,實在忙不過來,只好請岳父毋代勞寫講稿,還拿到第三名。比賽後,要女兒重新講一遍給我們聽聽:字句通順,全篇卻是岳父母的湖南口音,把一家子人笑翻了天。心裏頭有著一股喜悅,畢竟女兒堅持要參加比賽的學習精神是非常值得鼓勵的。


岳父岳母搬到中國城後,杭州來的「爺爺奶奶」幫助照顧女兒和我們住在一起四年。奶奶是音樂老師,爺爺是美術學院的系主任。女兒們的國語教育得以延續,鋼琴學習也得到敦促。

「我的三個爺爺」「我的三個奶奶」是二女兒和三女兒在中文學校分組國語演講比賽的講題,都獲得最佳成績。

 

上大學時,她們都選修中文為第二語文。二女兒去過西安參加陝西師範大學的華語暑期班,結益友,遊華山,在學習的過程中,增加更豐富的人文歷史和地理認知。

 

大學畢業後,再經歷專業進修,踏入職場,她們更體會到雙語的優勢。大女兒可以直接以華語溝通問診,讓婦科病人減少焦慮而更加信賴醫生。二女兒在法律服務的範圍內,用中文為有些非營利組織提供更多資訊,協助解決問題。三女兒在蘇仕比(Sotheby)紐約總部上班期間,還帶領著全公司董事和高級主管飛到香港、澳門、上海、西安和北京開全球董事會。在北京會議結束後,董事高管們直飛回美,特准她脫隊飛往杭州,探望回國多年的爺爺奶奶。

 

三個女兒都嫁給老美,給我們找了三門《老外親家》。


孫輩們的華語教育自然形成巨大的挑戰。

 

住在紐約布魯克林區的二女兒,還盡力雇用可以說中文的留學生當臨時褓姆,而在加州的環境就比較容易些,嬰幼兒期可以找到華人褓姆,或是可以送到家庭式經營的育嬰托兒所, 年紀大些,可以上中文學校。網路中文教學也如雨後春筍,找到合適的時間段和投緣的老師,就得多嚐試。當然面對現實,根據小孩成長過程的壓力,課堂本科的繁忙,還有課後活動和體育項目,小小心靈的𠄘受力還是有限的。只要他們不放棄,能夠持之以恆,就非常開心了。


記得在硅谷的一家課後中文學校接孫子時,遇見一位印度家長也把孩子送來學中文,而他自己說的華語,滿口的北京腔,令我非常驚訝。今天看看印度新移民在美國的成就,他們對下一代文化和語文教育的認真培養,真值得學習和反省。


疫情爆發前的2020年初,當時我住在加州三女兒家,幫忙接送孫子們,也希望能夠和五位孫輩有更多以華語交流的互動機會。


三月中疫情封城後,打亂了整個計劃,連每年感恩節聚餐都被迫停擺。於是,我們就計劃全家大小回台灣慶祝2023年的感恩節。


回台灣「尋根之旅」的兩個禮拜。全家15人在一部大遊覧車上,特意找只說華語的導遊, 製造全程「完全沈浸、full immersion 」的語言環境,連洋女婿都要學會幾句中文,才可以真正體會台灣的風俗民情。



親子互動的旅館設計,旅遊行程著重全家大小參與的活動:宜蘭三星蒽的親手製作蒽油餅、傳統文化中心的表演、身歷其境的花蓮太魯閣、海灘上的自駕巨輪車奔馳和彎弓射箭的體驗、攀登樹幹岩壁和遊繩滑走在山谷之間、還有在玉石工坊、一家大小專注磨亮自選的玉佩。大夥兒溶入不需要英語的世界'知本的溫泉、墾丁的夕陽、高雄駁二的雄女百年校慶文化展,更讓兒孫們體會敬老尊賢的社會力量、台南奇美博物館的驚艷、四草綠色隧道邊的大眾廟,香火鼎盛的薰陶,兒孫們初次學別人梵香跪拜,接觸到不同信仰的世界、日月潭的遊湖、玄奘廟的香爐,他們也要參與許願求福。



回到新埔家鄉,初中同學在田媽媽食坊的聚會,兒孫們驚訝有那麼多的「阿公阿婆」。在老家的祖先牌位前上香,兒孫們自動自發地一起跪地,這七個混血小老美真不愧是是戴家的第二十二世後代。


傳統的種子悄俏地播種在小朋友的心田。



回到台北,十份的天燈,101大樓和信義區的繁華,鼎泰豐的小籠包,聞名傳統豆漿燒餅,從永和老店到排長龍的阜杭豆漿,西門町商圈的人潮、到處都是吃喝玩樂,乾淨有序的捷運、更讓他們眼睛發亮,都說他們一定還要再回來台灣玩。


回到美國,他們更加積極學習華語。女兒們時常特意帶孫輩們到說華語的餐廳和麵包店,和老板店員完全用華語交談,讓他們繼續沈浸在語言和文化的氛圍。


大孫女剛開始上高中,積極選修學校的中文課。


二月初,大女兒告訴我們,學校老師鼓勵大孫女參加美國西部五個州的中文作文比賽, 她居然拿到第二名。


她的作文寫作,字體工整,有思想,有感情,尤其她勇敢面對寫中文的困難,不計較成敗,就像她在學校參加排球比賽時的心態,勝負都只是一場球賽,關鍵是以團隊的精神打好每一個球。

 

看完大孫女的文章非常感動,即刻給她送幾句鼓勵的訊息,希望她隨時和我們通話,一起學習中文,並答應給她獎品。


「Hi 阿公!That sounds great! 高中和排球忙得过來很难,我需要找到吋間我們能说話」

我即刻回覆:忙得過來很難=忙不過來。


「对!但是我想要说不是entirely忙不过來,就是一部分忙不过來」

我回應:就是有點(一部分)忙不過來=就是有點忙不過來。

「谢谢你阿公!」

 

我提醒她:阿婆說:不要忘記獎品(prize)。

 

「不需要,consider the essay a large thank you for such a wonderful Taiwan trip.  Connection to culture is the best prize🏆。」


內心非常感恩,兒孫們在尋根的道路上,還正在努力學習中。大孫女計劃今年暑期到台北上中文學校。


此刻,耳際迴盪著孫兒的歌聲: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02/28/2025 芝加哥



Comments


Thanks for submitting!

© 2023 by Train of Thought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