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海」對生命的探索
- Warren
- Mar 28, 2023
- 5 min read

到台北捷運中山站地下街的誠品書店瀏覧,看到黃永武教授的「字句鍛練法」書中提到古人説:「寸陰是競」。「每一寸光陰,都要搶下來照顧好,你就有充裕的光陰照顧更多的事。」
這樣比用「一寸光陰一寸金, 寸金難買寸光陰」來陳述時間的可貴性,要來得更加實用貼切些。然而,老天非常公平,每個人每天只能有二十四小時可以支配而已。
心中常有個「阿Q」念頭:假如每天在健身房運動時,在注意「安全第一」的原則下,可以一面用每小時三英里的速度走路,一面欣賞電影。一個小時下來,滿頭大汗,有足夠的運動量。同時,也從電影故事中體驗到不同的人生。心中「竊喜」,只要每天跳上走步機,架好蘋果平板電腦,打開亞馬遜電影頻道,一心兩用,開始一天的健身運動,就可以從老天那「偷」來一個小時,算是滿足「一天二十五小時」的「小確幸」,把快樂的心情延續到「非常期待」的明天。
有一天,看到「樹海,The Sea of Trees」這部電影的標題,隨即想起台灣溪頭森林裏的負離子,以為所有的森林,對身體健康都有益處。
看看演員的陣 容,可真不得了:馬修·麥康納(Matthew McConaughey), 渡邊謙(Ken Watanabe),娜奧米·沃茨(Naomi Watts)。有這三位大咖,還有導演過「心靈捕手,Good Will Hunting」的葛斯.范桑(Gus Van Sant)執導,必定是部好電影。
馬修飾演的亞瑟,沮喪的表情,木納的雙眼,沒有行李,買了單程飛機票,由美國飛到東京,他的目的地,就是趕往富士山麓地區的「樹海」。他無視「禁止入內」和「富士吉田警察局 自殺防止連絡會」的告示牌,走進屬於「富士箱根伊豆國立公園」的「青木原樹海」。叢木遮陽,不見天日,低窪不平的火山岩板,散亂在溝渠板塊之間。樹木支幹還可見斷落的繩索搖晃,雜草叢中,還散落著背包、丟棄的衣物和鞋子,陰風淒慘,有如散亂葬崗。亞瑟失魂落魄無心地走著走著,看到有些樹幹上還掛著小布條,像是怕回頭時走迷了路的過客,給自己留下退路的記號。
尋求死亡的迷惘意識裏,卻更清晰一幕幕想起和太太娜奧米,為了一些小事爭吵。一般直接了當的説話口氣,旋即被惡意地曲解,對彼此的絕望,陷入相互折磨的冷漠,不幸福的婚姻,把雙方都變成萬念俱灰的怨偶。
在樹林裏,出現由渡邊拌演的另外一位尋短的日本男士,身體狀況不佳,臨死求生的念頭,幾經掙扎,想要走出這一大片樹林,卻迷失了方向。
兩位失落的男人,在垂死邊緣,成為傾訴糾結內心痛苦的對象。亞瑟喃喃地說他失敗的婚姻,他出了軌,更使有裂痕的婚姻,愈走愈遠。
太太被診斷可能罹患癌症的消息,使兩人的感情,產生憐愛和珍惜的翻轉。夫妻情侶間的相處之道,得到重新詮釋,愛心和善念的表現,回聲版效應,就會得到更多愛與被愛的回饋,像是回到兩情相悅的初心,重燃生命的溫暖。
電影故事,從陰暗的樹林石堆山洞,來回切換到從前兩人世界的生活變化,解開婚姻枷鎖的死結,更體會出,幸福不是靠要求對方而得,而是自己體諒和付出的成果。
太太的意外喪生,又把一切化成烏有,擊敗亞瑟活下去的意義,以自我了結為自責畫下句點,才來到日本富士山麓下的「樹海」。
渡邊的傾聽和安慰,好像是太太靈魂的化身。
亞瑟為了搶救臨死的日本男士,終於走出「樹海」。從救人的念頭,重新檢視生命的可貴。

「 青木原樹海」,座落在日本富士山西北側山麓,海拔約一千公尺的原始森林,佔地30平方公里。這個地區是富士山在公元864年火山爆發後形成的熔岩台地,自然生成大面積鮮為人群干擾破壞的原生林。由鄰近山區俯瞰時,茂密的樹林隨風搖曳就像海水波浪一般,又被稱為「樹海」,而以「青木原樹海」聞名。周邊的富士山、西湖、河口湖、國道139號穿連、有森林浴步道和露營等設備齊全的公共旅遊地區,唯獨「樹海」因日本作家松本清張所寫的「波之塔」小説風行流傳,失意的讀者模仿小説情節,使「青木原樹海」變成「自殺勝地」。
全世界的自殺率,日本一直都居高不下。高齡族群和社會結構比較傳統封閉。當受到壓抑挫折時,澀於尋求協助而放棄一切,走上絕路,衍然形成一個民族的風尚。加上日本文化中的武士道切腹,被描繪成「菊與刀」的悽美追求。把自殺祟拜為負責的人生態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認為突破不了自己的「雪國」「千羽鶴」「古都」等作品,只想後人懷念他「伊豆舞娘」的清純愛情之美而自殺身亡。
另一位日本小説家、劇作家,在他的「金閣寺」「假面的告白」之後,三島由紀夫在45歲盛年,就像他自編自導自演的「憂國」當眾切腹自殺,死諫沈迷不醒的當代日本青年,要求他們回歸大和民族的軍國主義。
二次大戰期末期,頭綁白布條的「神風特攻隊」,就是軍國主義下的自殺特攻隊。其實,東方文化中,以死効忠,不允許有投降貪生怕死的念頭,而西方的戰俘,只要保住生命,回國後,還會受到英雄凱旋的禮遇。這就是東西方價值觀對「生命」的可貴,有絕然不同的詮釋。
嬰兒的哭聲,是生命喜悅的起點,成長、教育是培育的過程,職場、創業是理想施展的疆場,年老退休、養生是日暮之年的恬靜與孤芳自賞。
對生命的探索,離不開生、老、病、死。人生快不快樂,好像取擇於自身的生活態度。只要有智慧處理人際關係,我們可以很快樂。
可當病痛纏身時,又真是苦不堪言。
還記得「英倫情人English Patient」那幕病人指著全部的嗎啡小藥瓶,苦苦哀求的眼神,要求護士成全他的死亡要求。護士小姐的猶豫和事後的掙扎,的確令人揪心。
很多年前,被稱為死亡醫生的傑克.科沃基恩(Jack Kevorkian), 他極力主張「死亡不是犯罪,Dying is not a crime」,還協助末期絕病人「安樂死」而被判罪。「安樂死」永遠是個爭議性的問題,不見容於宗教,不被法律允許,也很難讓親屬接受。
從自己和親人相處的經驗,尤其和長輩暮年相聚,剩下的時光不多,反而更加珍惜。在備受疾病煎熬的時刻,想方設法緩解疼痛之外,尋求最好最新的醫療技術,甚至期望奇蹟出現。即使被醫生認定為「臨終關懷 hospice」,求生的本能,親情的可貴,有子女在身邊,他們就像是有接棒傳承的的安慰。
「樹海」電影中,討論不愉快的人生經驗,由絕望、毀滅到自我救贖,一直圍繞著觸礁的婚姻。
剛結婚時,是戀愛的美麗幻想,對偉大愛情的謳歌,充滿讃美的詩篇。
夫妻之間,有如琴瑟合鳴,需要無數次的調音調適後,才能和合奏者,耐心地謀合。教會的唱詩班,他們都有一顆虔誠的心,要唱出悅耳動聽的聖歌,指揮、司琴 和每個聲部的唱頌,要經過多少次的練唱、才能傳遞出喜悅動聽的歌聲。
夫妻之間的關係,當走上紅毯的喜悅,和一輩子的誓言之後,還要像唱詩班般地努力耕耘、勤加練習。
很多夫妻就像「樹海」中的怨偶:曾幾何時,婚後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使人忘記了「調音」的功課。一起過繁忙的日子之後,把溫柔體貼當成「繁文縟節」。對「自己人」說話,就可以大小聲,吆喝命令,凡事挑剔呵責視為「愛之深、責之切」。
婚姻是最複雜、最親蜜、最柔和又最容易受傷,最需要小心處理的人際關係。
不久之前,在網路Zoom 上聆聽青島中文電台主持人酈如丘老師,很輕鬆地談到「說話的藝術」,她以「訓話、談心」中點出「少批評、多傾聽」,要用「讃美、進步、讃美」最吃得進的三明治,以「讃美」完成最有効人與人的溝通模式。
這種溝通的藝術,絕對可以運用到婚姻的課題上。
「欣賞別人的長處,包容別人的短處」,加上多讃美,多感恩,就不用擔心會「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
03/28/2023 芝加哥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