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最貼心的「願望 ,The Wish」

  • Writer: Will Wong
    Will Wong
  • Oct 1, 2022
  • 8 min read

Updated: Mar 24, 2024


「一位16歲高中少女初嘗禁果,和相識不深的男孩在一起懷孕了。換來不搭不理的冷漠,傷心無奈地聽從強勢母親的安排。投靠住在北卡洛萊那州離海孤島上的阿姨,等著把小孩生下來後,立刻面臨被領養的命運⋯」。


當代愛情小說作家:尼古拉斯.史帕克思(Nicholas Sparks),娓娓道出「願望」這本2021年出版的愛情故事,沒有刻意去討論「墮胎」「反墮胎」和「領養」的議題,卻靜悄悄地丟出了變化球(curve ball)。只要抱著平常心,沒有預設的立場,就不會被「三振出局」。準備好足夠的紙巾,平心靜氣地體驗人間的心酸與溫暖。


自1996年「愛情筆記本,The Notebook」風靡全球後,作者連續出版22本著作,銷售量超過一億一千五百萬本,其中有11個故事被拍成電影。「願望」是他自己覺得最貼心的作品。

「願望」這個故事從2019年12月的紐約曼哈頓説起:


旅遊攝影家美姫(Maggie),和另一位藝術家共同經營一個畫廊。九個年頭的努力,加上她在網路上的文章和錄影貼文,蒸蒸日上的生意,還好請到能幹的經理,才可以讓她脫身走遍世界各地,偏遠山區部落和深海生物游魚,都躲不過她手上藝術慧眼的鏡頭。


三年半前,一次在海灘上穿著泳衣,正拍攝海灘雲彩的畫面,天際水面和岸邊,線條和光線如何搭配;背後傳來有德國口音的英文,這位女醫師提醒她,有沒有檢查一下後背皮膚上的黑點?


回到紐約後,診斷出是第四期的皮膚癌。「為什麼是我」,把當時36歲單身的美姫打到伏地不起。清醒地面對現實,「為什麼不是我」,「癌症」絕不會歧視挑剔,但看每個人自己的境遇。想開後,她自娛地把得癌症的消息,放在網站上,治療過程和即時的病情報告,使她的網站流量爆棚,到畫廊來參觀的遊客,更是絡繹不絕。


她必需即刻要找到一位助理,透過短期的訓練,才可以幫忙已經招架不住的經理,和即將來臨的聖誕節氣。應徵助理職位的人群,慕名而來的,想伸出援手幫忙的,還有幻想單戀的也不乏其人。


經過化療放療的折磨,好久沒有到畫廊上班。聽經理的報告,新聘的馬克,認真負責肯學,早來晚走,白天耐心招呼客人,回覆電話詢問訊息,下班後,打包裝箱郵寄,總希望訂購的客人在聖誕節前夕,可以收到禮物。


當初對這個年輕應徵者,大學剛畢業,還要繼續神學研究所,心裏總有點顧慮,怕是大才小用,不會久留,或是來者不善,還有其他的目的。這陣子來的表現,贏得大家的信任,還給了把鑰匙,方便他早上開門,晚上打烊。


日子久後,美姬和馬克在畫廊單獨見面相處的機會就多了。


醫生給她的治療方法用盡,留下來的時日不多,明知人都會死,留在網站上的資訊,充滿人生的哲理,不想給讀者群蒙上負面陰影。


瞭解馬克的家庭背景,知道他的父母是虔誠的天主教徒,今年要完成朝聖的心願,不會和兒子一起過聖誕節。馬克的未婚妻留在印地安納州陪伴家人,看來只有他一個人留在紐約,順便打理畫廊的工作。


馬克的體貼和同情,小心翼翼地為美姫準備好補充能量的水果奶昔(smoothie)。上班那麼久,好難得看到病蔫蔫的老板,能夠在畫廊出現。


藏不住的好奇,馬克終於開口問起她的藝術造詣源起。


打開痛苦的記憶,二十多年前,她就是住在西雅圖那個懷孕的少女。


緊抱著她從小陪著睡覺的「美姬小熊,Maggie-bear」離開父母,像是被放逐到人煙稀少的奧拉克(Ocracoke)小島,除了和當過修女的阿姨住在一起,還有一位女助產士就近照顧。


阿姨幫她請到同年齢層的小伙子,布萊斯,當她的全職家教。補救她一塌糊塗的學校課業,還要跟上遠程教學的進度,期待生產以後,還可以趕上高中畢業,再上大學。


父母不諒解,孤獨無助,悔恨自己的無知,不抽煙不喝酒不吸毒的女孩卻落到這種田地。

布萊斯耐心輔導,從來不問她的過去。她決定主動向他表白,她懷孕了。


他問:為什麼不墮胎呢?她説:天主教父母沒有這種選擇。


本來功課就不好,還經過這陣子生理和心理上的壓力,當這個家教還挺吃力的。


布萊斯的父親因軍職時常不在家,偶爾回來相聚,也是短暫無比。母親留在這個孤島,為了照顧衰老的長輩和一對年幼超好動的雙胞胎。還好,老大布萊斯,聰明懂事,善解人意。像是父親不在家時的一家之主。男人志在四方,還決心報考西點軍校。


母親喜歡攝影,還有自己的暗房沖洗膠片。布萊斯的攝影技術也達到不錯的水平,當家教之餘,還傳授美姬一些攝影的基本概念和技巧。


島嶼的石頭草木,燈塔的孤立和週邊濺起的浪花,海灘的無限延長和溼潤柔軟的細沙,天空萬變的雲彩如同調色板上的顏料,亂中有序卻又令人覺得眼花;還有布萊斯幫忙幹活回眸眼神的剎那;美姬攝影取材的視角,令布萊斯的母親非常驚訝。此女可教,稍加指點,日後必有她自己的天地。


除了功課和寬鬆衣服日漸遮不住的肚皮,兩個年輕人的感情變化,令他們又歡喜又害怕。

阿姨和布萊斯的母親更是憂心忡忡。


懷孕的少女,有人同情照顧,多麼窩心的漩渦。她只是過客,孩子生下來,就要離開這裡,不能拖累他,更何況他不是孩子的父親。可是,最真摯的感情,不就是在最不可能時刻的奉獻,不是誓言,是行動。布萊斯不想上西點軍校了,只想成家,保護她。


他們自己的衝動,是兩個未成年的小孩,想成家一起哺養已經被領養的嬰兒,多麼幼稚卻又那麼真誠、可愛又可笑。


雖然沒有機會為自己的女兒取名字,還是挑了兩個名字,只覺得好玩,或許還可以用得上。

布萊斯好奇地問,還沒生下來怎麼確定是女孩呢?是超音波掃瞄測試出來的結果。


越接近臨盆,他們的焦慮和相互扶持的感情,越來越難以調適。最後,約定美姬24歲生日那年,回到小島上定情的沙灘,都已經是成年人的時候,再完成愛情的承諾。


還說好隔天來阿姨家陪她,一直到她分娩。


當天陣痛加劇,阿姨和助產士決定坐下午的渡船,住入小市鎮的醫院。


阿姨問她,產後,把嬰兒交給養父母之前,想不想抱抱嬰兒?撕心裂肺的母親,怎麼會讓自己的親骨肉被抱走?她知道她絕對不會放手。狠下心,不要抱嬰兒,交代阿姨,把她命根子的「美姫小熊」一起送給嬰兒,就算媽媽貼心陪著小孩一起長大。


順利的生產,沒有機會回到小島,也沒有再見到布萊斯的面,就跟著父母親回到西雅圖。

這一分別,他們再也沒有見過面。只知道布萊斯從西點軍校畢業,分派到國防部,隨後加入特種任務部隊。她想飛過去和布萊斯見面,又覺得他們的「沙灘之約」就在隔年而已。


阿姨飛到西雅圖來訪,她有不祥的預感。從此以後又改變她的一生,真正走上旅遊攝影家的道路,闖蕩世界各地,想忘掉過去的一切。


紐約的聖誕夜,馬克錯愕的表情充滿歉疚。


接下美姬給他的禮物,是從電腦下載的畢生攝影作品,真是無價之寶。


他還是好奇地追問:你抱過剛生下來的女兒嗎?


熬過癌細胞折磨身體的疼痛,半響後才説:她沒有勇氣去抱抱剛生下來的小男嬰。沒錯,她生下的是男孩,醫學再進步,報告還是會有出錯的時候。


馬克激動地伸手拿起要送給美姬的禮物⋯⋯⋯故事只能説到這裡了。


接下來才是蕩氣迴腸,扣人心弦的人性描寫:誰是誰非,孰對孰錯,命運的安排,坦然的個性,還要透過多少人事物的考驗和折磨?人生就是如此,所有的事情並不一定如願,但「願望」並不是奢求。一頁頁記載的心路歷程,「願望」終究會像是卷開的珠簾,擺在眼前,歷歷在目。


難怪作者把「願望」當做他最貼心的故事,在錯綜複雜的大人世界裡,兩小無猜可以表現得那麼無邪純真。


這是一本非常值得閲讀的小說:英文口語化的文詞,淺顯易懂。我喜歡到圖書館,同時借有聲書,一邊看一邊聽。看著文字,耳朵傳遞著抑揚頓挫的聲調和情感,享受著聽「説書」的樂趣。深夜讀書,有人聲相伴,一點都不寂寞。


我的「願望」想把閱讀過的書,和大家分享,常常就忘了「劇透」的界線,會有個衝動,索性就把故事全部說出來吧!可是這本書的結局,由作者細膩的手筆,寫出愛情的純真,親情的矛盾,應該親自去感受,不要錯過。


作者史帕克思先生是虔誠的天主教徒,在他無數浪漫愛情的小説中,自然流露出宗教信仰和保守觀點,沒有直球對決的説教,就像他自己的家庭一樣,有五個孩子,其中一個孩子有嚴重的自閉症,生命就是順應自然,喜樂地接受。


想起30年前,一位老朋友的太太意外懷孕了。另外兩個孩子都已經上大學快畢業了,擔心高齡產婦的風險,也擔心嬰兒的健康因素。經過醫生檢查同意後,還是決定到醫院做人工流產。到約定的時間,太太身體狀況非常糟糕,冷汗直流,全身無力,沒有辦法趕到醫院。後來,他們還是把小男孩生下來。長大後就像父親一樣,英俊瀟灑,聰明睿智,老來又得一子,更慶幸老天幫忙,把「送子觀音」賜給他們的寶貝兒子留了下來。

「領養」是「願望」故事中的故事。


母親看不到親生孩子,被領養的孩子,不知道親生母親是誰?是莫可奈何的殘忍。雖然,臍帶剪斷了,心連心卻永遠無法分割。


芝加哥同棟公寓大樓裡,有一對夫婦,兒孫滿堂,生活富裕,他們領養一個被遺棄有先天性心臟病的亞洲男孩,花大筆醫療費,多次手術開刀,他們的「願望」就是希望這個孩子可以生活得像正常人一樣。

蘋果創始人,喬布斯也是一個被「領養」的故事。生母唯一貼心的「願望」,就是養父母一定讓小孩上大學。不忍心養父母賺錢辛苦,輟學的喬布斯,自己創業,才有改變全世界的蘋果電腦手機企業。


另外一個「領養」的故事,也令人感動。


珍尼弗.布里克,生下來就沒有雙腿,六個月大就被遺棄。布里克夫婦(Gerald and Sharon Bricker)把她從羅馬尼亞領養到美國。他們的愛心和耐心,超乎尋常。從裝義肢,訓練用義肢生活起居,還要鼓勵好動的珍尼弗參加各項運動,她特別熱衷體操比賽。無法想像殘障的女孩,能夠在高難度的體操項目中,和正常對手競技,毫不遜色。



她的偶像,就是美籍羅馬尼亞人,多米尼克·莫恰努(Dominique Moceanu),在1996年亞特蘭大的奧運上,為美國拿到了體操金牌。


同是羅馬尼亞的血統,酷似的臉龐,原來她們是相差6歲的親姊妹。


領養有先天殘疾的小孩,養父母的心胸有多寬闊,多偉大!人間因有他們,令人感到更貼心,更溫暖。


10/2/2022 芝加哥





Comments


Thanks for submitting!

© 2023 by Train of Thoughts. Proudly created with Wix.co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