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到街舞: 無所不在的馬友友大提琴
- Will Wong

- Mar 22, 2021
- 6 min read

今年11月,馬友友和他三十年來的音樂搭擋,英國鋼琴家Kathryn Stott 在台灣各大城市巡迴演出"大地之歌",台灣的愛樂朋友們真是有福氣,尤其在疫情肆虐,美國的歌劇院音樂廳都在關閉停擺狀態下.想現場欣賞大師演奏,只有期盼疫苗上市,疫情解禁以後了。
為了幫助被關在家中的愛樂朋友,可以利用網路YouTube 欣賞馬友友的大提琴演奏,主要的是介紹馬友友如何提攜其他種族文化的特殊樂器給世界大眾,並使它們登上古典音樂的殿堂和舞台。希望透過介紹能讓大家達到秀才不出門,仍然可以像坐在包廂裏享受音樂的饗宴。
無人不曉的馬友友,他的一舉手一投足,都讓人感到溫文儒雅,謙恭有禮。他出生在法國巴黎(1955年10月7日),六歲時隨著父母親移居美國。七歲時就被當代的大提琴大帥卡薩爾斯所賞識,在紐約愛樂交響樂團伯恩斯坦的推薦下,由姐姐鋼琴伴奏,為甘迺迪總統夫婦和艾森豪總統演奏。
九歲的他進入茱麗葉音樂學校。
青春萌懵時期,正值嬉皮士的年代,他迷失了方向,沈迷在蓄長髪吸煙、喝酒,參加派對的日子裏。有一回,和一些朋友打賭在午夜以前,只要吻到一位特定的少女,就可以贏得球賽的入場票和海鮮比薩餅。這位心怡他很久,聽過馬友友在歐洲演奏會的才女,被吻了後,知道打賭這回事,把她留存的音樂會入場券夾在信中寄給馬友友,極度傷心失望地回歐洲去了。這下子,他驚醒了,感覺到自己的荒唐,慚愧地認為自己沒有資格成為專業的音樂家。即使音樂學院院長緊握他的雙手,也無法挽回,放棄7年Juilliard School 名列前茅的成績,他堅決地離開茱麗葉音樂學院。
後來,他進入哈佛大學,主修Humanity,人類學,探索人性,尋找自我。
在哈佛的第四個年頭,低頭走路的當兒,在校園裏和這位少女,碰個正著。馬友友用同一張音樂入場卷,表明他的歉意,希望能為她開一個專場的演奏會,彌補從前荒唐和輕薄的行徑。在哈佛一個小禮堂的演奏會,要演奏巴哈的"熱情",他焦慮緊張,頻頻調音,遲遲無法拉出第一個音符。這位少女,她發現馬友友的手在顫抖,走上演奏台,手搭在他的肩上,鼓勵他,並在馬友友的臉頰上吻了一下,告訴他:"我哪也不去了,你在那裡,那𥚃就是我的家。"從此,馬友友和Jill Hornor 就變成了大提琴的琴與弓,永遠不分開。
他們1978 年結婚,兩年內育有一女一男,Jill 相夫教子,放棄攻讀哈佛大學的數學博士的機會。 音樂沒有國界,沒有文化高低的分野,就像人類學一樣,包羅萬象。
名氣沖天的馬友友,沒有把自己束縛在古典音樂舞台的一個角落。
非洲音樂的元素,在Jill的鼓勵下,從他的大提琴轉述給世人,得到葛萊美大獎。
絲綢之路Silk Road, 少數民族的樂器,在他的介紹、推動下,逐一展現給古典音樂的愛樂者,一新耳目,溶合成世界音樂的潮流。當年的參與者,都是來自不同的國度,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輕音樂家,在馬友友的引導下,試圖打破任何界線,打破格局,讓音樂滲入人類的心靈裏。
在YouTube 上,只要打上Yo Yo Ma ,或是Silk Road , 再加上合奏者的名字,就可以欣賞到他所提攜的音樂家,和他同台演出的風采。以下只是拋磚引玉地列出幾個曲目:
燕子:Yanzi,swallow song: 由吳彤 Wu Tong 演奏笙的樂器,用兩國語言唱出西 域的風情。另外可以搜尋:用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混搭著吳彤的笙演 奏,唱出"望春風"。
Going Home: 回家的路,由女聲Abigail Washburn 和吳彤,唱出德伏扎克新世 界交響曲中選出的樂曲。
Wandering Winds: The Silk Road Ensemble. 欣賞笛、簫和韓國鼓的演奏, 馬友友在一旁,只伴演"引線者"。
Silent City,The Silk Road Ensemble: 馬友友以伴奏者的姿態,介紹民族風情 曲目和特殊的樂器。
Crying Song from Chayraq: Wu Man 吳蠻的Pipa, 馬友友絲綢之路的重要一員。
Night Thoughts: 吳蠻自己創作的夜想。有西域,有日本的,有古有今,有似戰馬奔騰,之後,也有行雲流水。吳蠻和台北市立國樂團合奏過"高原魂"。
Arabian Waltz: 年輕人的創意,阿拉伯的幻想組曲,他們用心在溝通,用眼神 互動,可以打開愛樂者的視野。
Tango ZITA:Tango 的演出,他也湊上一腳。Soul of the Tango, Yo Yo Ma 演 奏Astor Piazzolla 的Le Grand Tango.
Kinman Azmeh’s “Wedding”: Silk Road 在Tanglewood 2016 年的演出。 馬友友激起多少年青音樂家的熱情,和文化交流。
Ascending Bird: The Silkroad Ensemble. 馬友友的大提琴像是”隱舞者”,他的鼓 舞和激情藉由其他的音樂家和樂器,爆發出來。
Heart and Soul: 絲綢之路和Soul 音樂的融合。
Here and Heaven: Goat Rodeo: 馬友友和Stuart Duncan, Edgar Meyer, Chris Thile,Aoife O’Donovan, 提攜美國的藍調音樂。
No one but you: 同一組音樂家,唱出一曲扣人心弦的,除你以外別無他人。
James Taylor: 2019 年8月在Boston Tanglewood 的演出。Taylor 是一位老將。 他1970 年的成名曲“Fire and Rain”, 全球熱愛。他這首Sweet Baby James”, 大提琴只是伴奏。馬友友尊敬老前輩的謙卑,表露無遺。
Jim Petrie: Eye of Tigers, 是Rocky 電影的主題曲。2019年6月20日,馬友友在芝加哥千禧公園的音樂表演廳演奏完他拿手巴哈無伴奏六個組曲之後,encore 曲居然是Jim Petrik 的樂團上台 ,加上馬友友的大提琴混搭演出"Eye of Tigers”, Jim 的吉他反背而舉,馬友友的大提琴也不干示弱,高過肩頭拉完全曲,讓全場觀眾欣喜若狂。
無所不在的馬友友大提琴,當年他付出相當大的代價,才走出自己的路子。
他的恩師認為他狂妄地把古典音樂變成了兒戲,拒絕和他同台演出。1992 年春,維也納國家劇院宣布取消他們簽訂的合約。
Jill 聽到遠在歐洲先生在電話上的哭泣,放下身邊的一切,飛到他身邊鼓勵他,不要放棄,成規可以被打破,不要忘了自己的初衷,勇敢面對,走出自己的路。
1997 年,布萊德.彼特主演的"西藏七年"電影主題曲,由馬友友演奏。
絲綢之路在1999年開始,籌劃十年的"巴西之魂"專輯問世,葛萊美第12次給他頒獎。2000年,他為電影”臥虎藏龍"演奏主題曲,這首譚盾創作的大提琴曲,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音樂奬。
2004年春天,馬友友再次獲得第43屆格萊美大獎,維也納國家劇院才再次向馬友友發出邀請。
馬友友四歲開始就拉巴哈的琴譜,當代最能詮釋巴哈的音樂家,非他莫屬。
很多年前,在PBS 美國的美國公眾電視看到馬友友獨奏,巴哈第三號大提琴組曲。
一群現代舞者,就像是巴哈琴譜上的音符,跳躍在單純而感情豐富的樂曲𥚃。
可惜,在YouTube 上只能看到片段,沒有辦法看到全貌。
拿到過世界skating 冠軍的 Jayne Torvill 和Christopher Dean, 也在馬友友大提琴獨奏中,展現他們優美的溜冰舞姿。
跳街舞的Lil Buck ,馬友友親自在公園裏為他演奏天鵝"The Swan”, 然後,引領他上了世界舞台。
從巴哈到街舞,可以看到馬友友的心胸。這位舉世聞名的音樂家沒有專業音樂學院文憑,卻有哈佛文憑,人類學的世界觀。1991年,哈佛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學位。
台灣的雲門舞集,多年前以巴哈的大提琴第五號組曲,編導出“水月"舞蹈。巴哈在天之靈有知,一定會得意地微笑,東西文化的藝術家都能把他的琴譜化作乘風飛翔的舞蹈。”水月"的舞姿,婉若打禪,禪機隱眼,盡在視覺的感悟裏。
五年前,雲門舞集的“十三聲",用廟宇的玲音鼓聲,還有請神的咒語,把台灣街舞的身影,搬上臺北國家演奏廳,更而推向世界的舞台。
從巴哈到街舞,這是雲門不約而同推出東方藝術的版本。
12.25.2020 聖誕節/于芝加哥
附記:
馬友友的父親是音樂教育家,非常嚴格。蘇俄的音樂家訓練每天至少要有9個小時以上的訓練。有時候,為了鼓勵他和他的姐姐,可以少練一個小時,每天還是要練8個小時。
他們姐弟情深。
有一次,馬友友的演奏會即將演出,鋼琴伴奏臨時出事,居然有八個鋼琴家願意為他効勞。腼腆的馬友友,怕傷了他們的心,只好説姐姐已經答應為他伴奏,再回頭求姐姐務必幫他解圍。
這位姐姐,一面應付哈佛醫學院的面試,一面準備為弟弟伴奏,兩個任務都得以圓滿完成。
這位姐姐是拉了一手好小提琴的馬友乘醫師。(Dr. Yeou-Cheng Ma)













Comments